在中国古代有一个特别彪悍的民族,曾经给中原王朝带来无限的困扰,这个民族就是匈奴。它最出名的事迹就是对刘邦40万大军的白登之围。《史记·匈奴列传》里描写,“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幸亏有谋事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阏氏,在阏氏劝说下,冒顿解围之一角汉高祖才逃出重围。然后就有了,“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对于和匈奴和亲的痛恨西汉隐忍了近百年,终于在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反击。然后就有了霍去病的饮马瀚海、封狼居胥,从此匈奴再也无法和中原抗衡。
匈奴骑兵
编辑
其实匈奴这个民族自秦朝时期就已经给中原造成了困扰,不过因为秦朝归于强大,然后就有了《史记·秦本纪》里的:“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虽然秦朝很强大,但是时常受到匈奴骑兵的骚扰,于是不得派蒙恬去北方修建长城。之所以在秦汉时期匈奴突然强大起来,主要是和匈奴的一个猛人有关系,这个匈奴猛人就是单于冒顿,他严令部下“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于是就有了先后射杀战马、然后是射杀爱妻,最后是射杀自己的父亲,夺得最高的匈奴最高的统治权。经过多次训练之后,匈奴的军队变得非常的强大,开始威胁中原。
展开剩余96%西汉疆域图
编辑
那么这么强大的匈奴来自哪里,《史记·匈奴列传》里有交代:“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于是就有了匈奴人是夏人的后代的说法。如果你相信了这段话,说明你被太史公描写的内容误导了。因为华夏早期有两个历史体系,一个是以昆仑虚(冈仁波齐峰)为中心的河水(印度河)、赤水(萨瓦斯拉蒂河)、洋水(恒河)、黑水(格尔纳利河)、弱水(阿润河)、青水(雅鲁藏布江)的昆仑历史体系。另一个则是东周之后重新编写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历史体系。
昆仑五色水
编辑
而传说中的夏朝并不在中原,而是在印度半岛。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水系,找到大禹治水遗留的旧河道。如果继续根据《山海经》描写的内容向前推演,可以向前延伸到炎帝一族生活的赤水(萨瓦斯拉蒂河),只不过这条河在公元前2000前就已经彻底干枯。夏朝最大的敌人是东夷,这里的东夷不是今天的山东、江苏地区的人,而是东南亚的少数部落。从最早的有穷氏后羿入侵夏朝,然后是后羿寒浞之乱,这些事迹都发生在河洛(印度半岛)。直到少康打败了寒浞,然后少康之子夏杼打败东夷,夏的地盘变成了包括印度半岛和东南亚的这片区域。
夏朝疆域图
编辑
而太史公认为的夏朝在哪里,《史记 封禅书》里做了交代:“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由此可以确定,太史公认为的夏朝在中原地区,目前主流学者也认为夏朝在中原地区。但是夏在中原有些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就是目前在中国没有发现大禹治水的遗迹,同时也没有夏朝十几个王的王陵。我们现在对于中原地区是夏朝或夏都,都是假设而已。试问当夏朝和中原没有联系的时候,作为夏后氏的匈奴,什么时候从印度半岛迁移到漠北的?目前既没有文献,也没有文物证明匈奴从印度半岛迁移到漠北。
流经洛阳的伊洛河
编辑
那么《史记·匈奴列传》里为什么会描写:“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其实答案就藏在《山海经·海内南经》里, “ 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整个海内东南描写的是从中国海南岛,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一系的山脉,河流,人物事迹。而匈奴位于弱水西方,弱水是阿润河,所以说《山海经》里的匈奴在印度半岛,这一下子匈奴的谜题就解开了。所谓的夏后氏之苗裔的匈奴指的是夏朝时期的那个匈奴,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印度半岛。而西汉时期对西汉军队发动白登之围的匈奴,只不过借用了匈奴的名字,至于他们的民族习性、生活区域、生活习惯则完全不同。
海内南经
编辑
区分夏朝时期的匈奴,与西汉时期的匈奴非常的简单,就是通过民族习性就能区分。从史书中描写的西汉时期的匈奴,就是典型的游牧民族,骑马射箭游牧牛羊。而夏朝时期的匈奴实行的什么生活,就是农耕制度,他们是吃粮食的民族。因为印度半岛有大量的农耕,比如早期的冀州之野、沃之野、都广之野、寿化之野、大乐之野等,这些野是可耕种的大平原的意思。这些野可以生产大量的粮食,足够养育生活在印度半岛夏人。即使到了今天,除了冀州之野变成了塔尔大沙漠,其他的野仍是丰富的产粮区。
都广之野
编辑
因为五帝夏商西周实行的是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而周平王东迁雒邑(洛阳)之后,实行的则是黄河中原历史体系,山川、河流、地名、民族的名字都会发生改变。比如五帝夏商西周时期的渭水,一直都是流经阿富汗的喀布尔河,而今天的渭河则成了流经西安的河流。夏商西周时期洛水,一直都是流经巴基斯坦的杰赫勒姆河,而中原地区流经洛阳的叫做雒水。因为魏文帝曹丕把雒改成洛,流经洛阳的雒水变成了洛水。跟着改变的还有箕子奔走的朝鲜,具体位置在泰国,而今天则是朝鲜半岛。匈奴这个名字也随着周平王的东迁雒邑之后,原本是夏后氏苗裔,结果阴差阳错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名字。
夏朝疆域图
编辑
不可否认《史记》是一本特别有价值的史书,因为它描写的时间跨度之广,是其他的历史书籍无法比拟的。但是经过周平王东迁雒邑,华夏文明整体从河洛(印度半岛)向东迁移到雒邑(洛阳),而到西汉时的司马迁时代,黄河中原历史体系已经成型。当时遗留的古代历史知识非常的零散。太史公想要写出成体系的《史记》,必须参考大量的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难免会出现错误的地方。太史公在写《史记·匈奴列传》的时候,更像是把夏后氏时期的匈奴历史,和漠北匈奴的历史拼凑在一起,然后形成的整体的《匈奴列传》。
五帝之中最为神秘的帝王就是帝喾了,帝喾之所以神秘,主要是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太少了。《史记·五帝本纪》只是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接着就是一些含糊不清的赞颂,大意就是帝喾知民心、抚教万民所以天下百姓莫不从服。至于帝喾在世的时候所做的具体事迹,书中都没有做交代。不过在《史记·五帝本记》中交代了“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这里的放勋就是帝尧。
后人画的帝喾
编辑
不仅《史记》中关于帝喾的信息少,《山海经》中关于帝喾的信息也非常的少,只有帝喾台,“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以及,“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帝喾可是五帝之一,为什么只是简单的提到埋葬地,然后就再也没有更多的信息了。而且就连帝喾的埋葬地还不统一,竟然会出现岳山和狄山两个位置。其实从帝舜葬于岳山就可以推测,这里的帝喾葬于岳山不是真实的信息,因为帝舜真正的埋葬地在苍梧之山或者苍梧之丘的地方。那么《山海经》的为什么会写帝尧、帝喾、帝舜同时埋葬在岳山,可能是为了保护帝尧、帝喾的墓葬不被后人发现而已。
苍梧之野的位置
编辑
其实从岳山和狄山同时出现了帝尧、帝喾的埋葬地,就已经暗示了一件事,帝尧和帝喾埋葬在同一个地方。而帝尧的真实埋葬地在《山海经·海外东经》:“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 嗟丘的北方则是坐而削船的大人国,暗示了这里的地形是南三山而北一水,而整个《海外东经》描写的发生在青丘山的人物事迹,青丘山位于印度的奥里萨邦。符合帝尧藏地,只有英水(婆罗门河)旁边的三座山丘的中间那一座山丘。帝尧葬在这个山丘的阳面,帝喾的埋葬地在山丘的阴面。
嗟丘的位置
编辑
严格的说三皇五帝这个概念,是周平王迁都雒邑(洛阳)之后才有的。早期充作为帝的标准有两点,第一就是有自己管理的疆域,第二有自己的帝台。不过这一准则只适用于黄帝一族,炎帝一族不算在范围之内。因为共工打败颛顼之后,修建了自己的帝台共工之台(哈夫拉金字塔),但是《山海经》中没有描写共工是帝。反而在《史记·五帝本记》被帝尧视为“顽凶,不用”的儿子丹朱,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帝丹朱,同时他也有自己帝帝丹朱台。如果按照《山海经》以帝台为标准,那么黄帝、大禹、帝尧、帝喾、帝舜、帝丹朱有帝台的等都可以称为帝。不过还有一个人除外就是帝颛顼,《山海经》中并没有描写他的帝台,或者是他建造帝台。他之所以可以称帝,可能是继承了黄帝的轩轩之台(胡夫金字塔),也可能是他修建了自己的帝台,《山海经》作者没有做交代。
埃及三大金字塔
编辑
因为受到《史记·五帝本记》的影响,我们习惯性的认为是颛顼在前而帝喾在后,他们所管辖的是同一个疆域,都是“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如果仔细研究《山海经》就会得到不一样的信息。帝喾的埋葬地在青丘山里的狄山,位于印度的奥里萨邦。而颛顼和九个嫔妃的埋葬地在务隅山,位于今天的约旦地区。帝王的埋葬地代表着所统治的疆域,帝喾埋葬在青丘山,代表着河洛(印度半岛)是帝喾的管理区域。而帝颛顼葬的务隅山,代表着不周负子山、西周国(埃及、中东)等地是颛顼所管理的区域。
大荒西经
编辑
《山海经·海外东经》描写的:“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妭,雨止,遂杀蚩尤。妭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说明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赤水正常流入大海,应龙还畜赤水进攻蚩尤的军队。这里的赤水是萨瓦斯拉蒂河,而冀州之野位于印度的拉贾斯坦邦,说明那个时候的整个河洛地区还是正常的。但是到了帝尧时代突然爆发了大洪水,而生活在冀州的帝尧,带领灾民迁移到洞庭山。帝尧为什么要迁移到洞庭山,因为洞庭山的南方有苍梧之野(伊洛瓦底平原),可以种植粮食养育灾民。
黄帝蚩尤大战图
编辑
为什么在帝尧时代突然爆发大洪水,其实和一条河流有关系,这条河就是赤水(萨瓦斯拉蒂河)。原本赤水(萨瓦斯拉蒂河)水系是单独向西南流入大海,但是被人为的改道汇入河水(印度河),为了防止河水决堤,当时的人加高了河水的堤坝。但是随着河水流域的降水量增多,河水水系无法承载汇入的水量,然后就爆发了大洪水。至于是谁把河水改道河水的,《山海经》并没有做出交代,但是从大洪水爆发之前的时间段可以推测,负责把赤水改道河水的应该就是帝喾。
萨瓦斯拉蒂河
编辑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蚩黄帝和蚩尤的冀州之野之战,双方投入了高科技的武器。比如黄帝一族的应龙畜水攻之冀州之野,蚩尤一族的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在《龙鱼河图》里还记载了:“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最后的结果是不管是应龙的蓄水攻击,还是蚩尤一族的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以及蚩尤的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的八十一个兄弟,都敌不过“黄帝乃下天女曰妭,雨止”,这里的女妭不像普通的人类,而是一种非常恐怖的高科技武器。
核弹头
编辑
其实从后面的,“妭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可以推测一件事,女妭不仅是用于战场的高科技武器,同时也可以使用它改变一个地区的气候,就是它存在的地方永远不下雨。而巧合的是黄帝和蚩尤大战的冀州之野,位于今天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地区,今天已经已经变成了著名的塔尔大沙漠。以至于后来女妭因为出来而爆发旱情。就要事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沟渠。所以说女妭更像一种超级武器,它不仅可以用于战争,同时也会污染战争地区的土地。为了防止女妭带来更多的污染,帝喾派人把赤水改道河水,然后再把被女妭污染的地区给掩埋了。这就是为什么大洪水来临的时候,明明只要把赤水疏通就可以治理大洪水,但是不管是鲧和大禹都没有选择去做。主要原因是赤水流域,一定会遇到比大洪水还要恐怖的灾难,这个恐怖灾难就是女妭的污染。
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的一件事,华夏文明几千年来有且只有一次知识大爆发,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兴起。这一次思想大爆发诞生了孔子的儒家,韩非子的法家,老庄的道家,孙子的兵家等。自此以后虽然中原地区不断的进行王权更替,但是再也没有诞生诸如诸子百家一样的学说思潮。按照常理来说春秋战国处于兵荒马乱年代,不应该出现大批量像孔子、老子、韩非子等拥有大智慧者,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确实出现了诸子百家以及学说。
诸子百家
编辑
之所以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子百家的大智慧者,不是说当时的人普遍比现在的人聪明,而是和一个重要的事件有关系,那件事就是王子朝奔楚事件。《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描写了,“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这里交代了王子朝携带着大量的周朝的典藏文献奔楚,然而同时期的楚平王死,楚国也因继位问题上变得动荡不安。因为楚国发生了争夺王位的事件,王子朝以及追随者并没有到达楚国都城。最后的结果是《左传·定公五年》“ 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刺杀,而他随身携带的大批周典神秘的失踪。
春秋地图
编辑
王子朝携带的一部分文献肯定不会莫名的消失,其中一部分流落到了楚国,屈原的《离骚》就是最好的说明。这首诗的篇幅里出现了《九辩》、《九歌》、羲和、崦嵫、扶桑、赤水等字眼,这些字眼都是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独有的词,简单的解释就是《离骚》里出现了大量描写青藏高原、印度半岛地区的地名。而屈原生活的楚国在长江流域,不去描写长江流域的事迹,而是描写和长江无关系的《九辩》、《九歌》、羲和、崦嵫、扶桑、赤水等词语,所以说《离骚》是不是蹊跷。只能说明屈原肯定看了一些原本不属于楚王室的书籍,而这些外来的书籍的传播者,就是王子朝奔楚携带的周朝的典藏文献。如果不是王子朝的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可能就不会产生离骚这篇古诗。
后人画的屈原
编辑
而东周王室的典藏文献来自哪里,就是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东迁雒邑(洛阳)携带而来。而周平王迁移的地点镐京在河洛地区,位于今天的印度半岛。很多人接受不了镐京在印度半岛,他们更愿意相信镐京在今天的西安。现在不是说你坚持的镐京在不在西安,而是你的坚持能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东周王室典藏文献会有《山海经》,《山海经》的主要记录地点大部分可在印度半岛,南山经的鹊山山系就是印度的萨特普拉山脉。为什么《史记·周本纪》里描写:“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说明周人是在夏人的都城上重新建都,而夏人的前身是大禹治水。为什么你在中国境内找不到大禹治水的遗迹,如果要是真的在中国境内找到大禹治水的遗迹,媒体早就开始铺天盖地的宣传了。所以说不管是谁只要不去面对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永远存在。
西周疆域图
编辑
在诸子百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老子了,他所创立的道教一直延伸到今天。其实在春秋时期老子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老子·老子韩非列传》描写的:“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从这里的我们可以得知,老子是东周王室的图书管理员。以此为条件老子可以博览周王室典藏的所有文献,这也是为什么老子会拥有大智慧的原因。像老子这么有才的人,去当时的任何诸侯国,都可以谋得一官半职。但是老子哪里也没有去,而是如《太平广记》描写的“老子将去而西出关,以升昆仑”。
后人画的老子
编辑
不了解这里的昆仑的人,还以为老子去的是中国西北青海的那座昆仑山,其实老子去的地方是昆仑虚,或者叫做昆仑之丘,具体位置在中国西藏阿里的冈仁波齐峰地区。最早提到昆仑的是《山海经》那里是神之夏都,百神之所以的地方。《穆天子传》中描写了周穆王西巡昆仑之丘,然后在那里祭拜黄帝的宫殿。老子去的昆仑一定是冈仁波齐峰,他所走的路线则是穆天子传西巡的路线,从陕西甘肃经过青海,来到青藏高原的冈仁波齐峰。老子去昆仑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去看一下被犬戎(雅利安人)占领的河洛(印度半岛)。据传说老子因为不能忍受犬戎在河洛地区的实行的种姓制度,转而创立了佛教普度众生,这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为佛的传说。
昆仑虚六大河流
编辑
另一个受到东周王室典藏文献影响的就是孔子了,虽然他在《论语·述而》坚持的原则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他在《国语·孔丘论大骨》解释会稽发现的大骨,用:“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这样解释看似把会稽山出土了大骨解释清楚,但是说明了一件事,孔老夫子明显没有春秋时代的会稽山,与大禹时代的会稽山不是同一座山。而大禹时代的会稽山《山海经·南次二经》进行了描写,位于印度恰尔肯德邦。大禹之所以在会稽山聚集众神,就是为了治理河水(印度河)爆发的大洪水。那么孔老夫子给大骨做出是防风氏的骨头,所以可以确定肯,孔老夫子肯定看过东周时期的典藏文献。
尧舜禹时代大洪水的受灾区
编辑
从五帝到夏商到西周一直伴随着战争,最早期的是黄帝和蚩尤的冀州之野(位于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大战,到后来的夏商对东夷(东南亚的少数部落)。对于这些战争古书上都有记载,比如夏杼的作甲和矛对应东夷人的弓箭,以及《吕氏春秋·古乐》里的“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这些书籍也跟着周平王带到了中原。后来这一类的书籍传到了孙武手里,然后孙武根据夏商西周时期的描写战争的书籍,结合当时的战争,于是写出了著名的《孙子兵法》。直到今天《孙子兵法》依然受用,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古代象兵
编辑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孙子兵法、还有道家学说、儒家学说、法家学说以及墨家学说,都属于华夏文化的最高峰。虽然经过的那么多年,后世的学说很难达到这种高度,而这些学说的根就是王子朝奔楚。如果当年王子朝没有奔楚,或者是东周王室的典藏文献没有流落到人间,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可能就无法产生诸子百家的学说了。而东周王室的典藏文献来自西周,间接的暗示了西周以及西周之前的历史,可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在众多典藏文献中,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山海经》,虽然只有区区几万字,但是从夏朝到清朝没有一个朝代能完成编写《山海经》的工作。但是华夏的秘密,却藏在《山海经》中。如果不是有《山海经》这本古籍,我们可能无法知道印度半岛就穿传说中夏商西周三代的河洛了。
如果我们去了解苏美尔文明,就会发现那里号称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数学、天文、青铜等的发明地。其实不仅有苏美尔历史,还有就是苏美尔的神话,这一方面集大成者则是美国学者撒迦利亚·西琴创作《地球编年史》系列。书中描写了西琴对于苏美尔的泥板书,然后结合世界神话,以及两河流域的位置,论述了世界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初看这一系列的书籍,你会被作者的开阔的思维宏伟的叙事所折服。但是多看几遍《地球编年史》,你就会发现这本书的漏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撒迦利亚·西琴
编辑
西琴在写《地球编年史》的时候带有西方学者一向的傲慢,他对于苏美尔、古埃及、古希腊的神话进行大写特写。但是对于古印度的神话、以及中国的神话闭口不谈,整系列的书籍关于古印度和中国的只用了一张图表表达,大概就是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都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然后就没有关于古印度神话和中国神话的描写了。对于古印度文明西琴也做出了解释,这个地区是苏美尔文明的第三区域的领土,是阿努纳奇送给伊南娜的礼物。
西琴制作的苏美尔时间表
编辑
我们无法相信西琴作为一个研究苏美尔的专家,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研究了苏美尔神话、古埃及神话、以及古希腊神话,竟然不去研究古印度神话,而是直接把古印度视为伊南娜的领地。所有一的一切都在表明,他是有意而为之。所以说西琴肯定研究过古印度神话,之所以古印度神话不在他的书籍中进行论述,主要是和他坚持的苏美尔世界起源有关系。因为他构建的苏美尔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如果真的研究古印度神话,势必对他研究的古埃及神话产生冲击,所以直接无视古印度神话的存在。
古印度神话人物
编辑
了解古印度神话的人都知道一件事,古印度神话中的三大神分别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虽然古印度神话中也有地位比较高的女神,比如梵天妻子萨瓦斯拉蒂,湿婆妻子帕尔瓦蒂,但是古印度神话中神绝对是男权神主宰的世界。反观西琴把古印度说成阿努纳奇送给伊南娜的礼物,主要依据是印度半岛出土的大量的黏土制作的赤裸女神的雕像。西琴之所以把这些赤裸女神雕像说成伊南娜,原因是苏美尔神话中的伊南娜喜欢裸体,而这个女神也喜欢裸体,于是这个雕塑的女神就是伊南娜。其实这种解释典型就是生搬硬套,是很多西方历史学家常犯的错误,古埃及的就是这种错误的重灾区。
伊南娜
编辑
西琴解读苏美尔神话非常的简单,就是把苏美尔发生的大部分神的事迹,都安排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只有一小部分神的事迹,与古埃及有一定的联系。然后西琴又编造了天空中的第12个天体尼比鲁,围绕太阳系3600年转一圈。很多看过《地球编年史》的读者,都相信太阳系里有一个名叫尼比鲁的星球。剩下的则是以恩基为主的神的后代,与恩利尔为主的神的后代,相互之间不断的发生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恩利尔的后代尼努尔塔,与恩基的后代马杜克在中东爆发的那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尼努尔塔使用了“可怕的武器”,苏美尔被邪恶的飓风摧毁,众神不得不离开地球。
尼比鲁轨道
编辑
在苏美尔的《吉尔伽美什史书》中,有一则非常的有名的故事,就是乌塔纳皮什提给吉尔伽美什讲述大洪水的故事。这里的大洪水的故事和希伯来神话中的大洪水非常的相像,都是遇到了大洪水,都是有一位神出来让一个英雄制造方舟,最后都是方舟里的人放出一只鸟,预示着大洪水的褪去。于是很多人认为希伯来神话中的大洪水,是根据苏美尔神话里的大洪水改编的。其实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希伯来神话是完整的历史体系。而且两河流域地区属于亚热带沙漠气候,常年降水量低于300毫米,爆发大洪水的可能性非常的小。
后人画的诺亚方舟
编辑
同样都是神话我们的《山海经》具有绝无伦比的优势,它会告诉你那个神在哪里做了什么事情。比如《山海经·海内经》里:“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我们今天通过《南次二经》推测出赤水是消失的萨瓦斯拉蒂河,而通过《中次九经》推测出江水是四川的大渡河。由此可以推测出祝融降江水的路线是,从印度半岛迁移到四川盆地。这就是为什么四川三星堆会出土大量的象牙,以及印度洋海贝的原因,这些象牙和海贝都是祝融一族从印度半岛带去的。即使再过几千年我们依然可以根据《山海经》推测出,祝融从印度半岛迁移到四川盆地。因为山川河流万年不变,即使河流干枯了也会留下旧河道,赤水(萨瓦斯拉蒂河)就是最好的说明。
祝融降江水路线图
编辑
反观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就没有这种优势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关于苏美尔的历史,都是后人通过泥板书解读的。如果解读者的水平比较高,恭喜你获得了正确的历史信息。如果解读者的水平比较低,那么你只能自认倒霉了。《山海经》则不一样,如果解读者解读出来的答案有问题,一定会有人出来进行质疑。主要原因是《吉尔伽美什史书》是今天的人解读出来的,而《山海经》则是古人遗留的书籍。《吉尔伽美什史书》里描写了大量的故事,《山海经》则是大量的地理知识。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没有去过这山脉,是无法写出《山海经》这样的书籍。但是像《吉尔伽美什史书》的故事很简单,写过小说的人都可以编写出来。
吉尔伽美什史诗泥板书
编辑
以上的推论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山海经》去推测苏美尔的历史,却无法通过苏美尔去推测《山海经》的历史。《山海经·南山经》描写的鹊山山系就是印度的萨特普拉山脉,从文中描写的招摇山到箕尾山都位于海边,而今天的萨特普拉山脉两端却有着海岸平原,这些平原就是有河流冲积而成。我们把萨特普拉山脉两段的等高线连接起来,就能得出几千年来增加了多少海岸冲击平原。顺着这条等高线向西延伸来到两河流域,就会发现这条等高线一直延伸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北部。暗示了一件事,四千多年前的苏美尔的重要城市乌鲁克、乌尔都在大海之中。试问当苏美尔的城市都在大海之中,他们是依靠什么方式建造世界上最早的文明的?
为什么很多历史方面专业人士,对于华夏几十朝代都可以夸夸其谈,但是谈起夏朝的历史就开始变的扭扭捏捏、含含糊糊了,主要原因就是历史体系没有做好。因为华夏早期有两个历史体系,分别为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和中原五岳历史体系。为什么大部分人坚持夏在中原地区,主要是两千年来史学家不断的重复认证夏商西周都在中原地区。这种史观已经根深蒂固,很难会在短时间内作出改变。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编辑
其实不仅史学家认定夏商周在中原,就连河南省的很多地名也和夏商西周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开封的杞县就是就是来自大禹分封的杞国;商丘的商丘原型来自商王契的分封地商丘;商丘的虞城则是来自帝舜的虞;商丘的夏邑来自少康曾经的都城夏邑;而周口的太康则是为了纪念夏王太康;而许昌的禹县则是为了纪念大禹。而且这些和夏商有关的地名,并不是建国之后重新命名的,而是在清朝时期商丘、夏邑、虞城、太康这些地名就有了,说明在清朝甚至在清朝之前,古人就已经认定夏在中原地区了。
豫东地图
编辑
之所以判断夏在中原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条件,主要是因为《国语》描写了:“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而洛阳地区刚好有伊洛两条大河流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坚持二里头是夏都的根本原因。夏朝时期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东夷的后羿寒浞乱夏,《竹书纪年》:“相居于斟灌。 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这里的商丘,就是《史记·殷本纪》里的:“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的商丘。这就是为什么商丘会在河南的东方,因为这和史书中描写的夏王相迁移到商丘相对应。
后人制作的夏朝疆域图
编辑
另一个决定中原是夏朝的是东夷,因为夏商西周三代都和东夷有关交集,而我们一直人认为的东夷就是今天的山东、江苏地区,这是夏朝在中原的另一个条件。这与《史记 封禅书》里的: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相对应。严谨的学者是极不情愿的去碰夏朝,因为除了中原符合夏朝之外,再也找不到比中原更符合夏朝的地方了。不严谨的历史研究者则不一样,他们可以随意找个地方说是夏都,对于史书中提到的伊洛竭,相迁移的商丘,以及东夷的有穷氏对夏的影响不管不顾。甚至有的“学者”为了宣扬自己的推论正确,直接否定《夏本纪》历史内容,真的有点过分了。
后人制作的东夷地图
编辑
虽然经过有关的史书推论之后,夏朝就在中原,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就是我们目前在中国境内找不到鲧和大禹治水相关工程的遗迹。和那场大洪水联系的不仅有鲧和大禹,同时也有帝尧。因为《史记·五帝本纪》提到了帝尧任命鲧治水的事迹,如果找不到那场大洪水的遗迹,就无法证明帝尧、鲧和大禹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断代史工程从夏朝开始的原因,因为无法在中国境内找到尧舜禹时代的大洪水的遗迹。
流经洛阳的伊洛河
编辑
以上都是基于中原五岳历史体系作出的推测,如果换做《山海经》的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对于夏朝我们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因为《山海经·海内西经》描写了:“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这里的河水是印度河,我们可以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水系找到很多被废弃的旧河道,这些旧河道就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后所遗留。而且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地区,有着大面积的大洪水冲击痕迹,而鲧被杀的羽山位于在印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的交汇处,大洪水的受灾区在印度半岛。反观在中国境内,我们却找不到大禹治水的任何遗迹。
大洪水受灾区
编辑
目前主流学者认为陶寺遗址是帝尧的都城,而陶寺位于今天的汾河流域,我翻看所有关于帝尧的古书没有没有一项能够证明帝尧和陶寺能联系上的。目前关于陶寺是帝尧都城的解释,都只有含糊不清的解释。反观《山海经·海外东经》描写的非常的明确:“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 因为《山海经·海外东经》描写的是青丘山的里的场景,我们可以根据嗟丘地区的地貌是南三山而北一水,推测出嗟丘就是那两座山的中间的那一座山。由此可以确定帝尧的埋葬地在青丘山,对应位置在印度的奥里萨邦。
嗟丘的位置
编辑
为什么华夏早期会在印度半岛,而不是在今天的中国?其实和著名的犬戎入侵西周都城镐京,西周灭亡有一定的关系。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犬戎入侵的镐京在今天的西安,殊不知这里的镐京不在西安,而是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根本原因是历史体系,我们通过《山海经》结合印度半岛的地形图,推测出炎帝一族早期生活的赤水(萨瓦斯拉蒂河),黄帝和蚩尤大战的地点在冀州之野位于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帝尧埋地青丘山位于印度的奥里萨邦,大禹治水的河流是印度河,夏商西周三代的所交集的东夷则是东南亚。但是无法在中国进行推论炎帝生活的姜水、黄帝生活的姬水为什么是流经宝鸡的河流,以及陶寺为什么是帝尧的都城都找不到充足的证据。
萨瓦斯拉蒂河
编辑
随着周平王的东迁,华夏河流的名字也跟着进行了大迁移。早期的河水是印度河,丰水是古马勒河,泾水是古勒姆河,渭水是喀布尔河,洛水是杰赫勒姆河,伊水是杰纳布河。然而周平王东迁之后,原本属于河水水系的名字,也跟着周平王的东迁嫁接到黄河水系的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泾水和渭水成了流经西安的河流,而伊水和洛水则变成流经洛阳河流。曾经经历过大禹治水,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河水水系,对于我们却变成了陌生的河流。如果不是《山海经》的记载,我们永远不知道印度半岛竟然是华夏曾经的河洛地区。
河水水系的转变
编辑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中原找不到夏都的原因,因为《国语》里描写的:“昔伊洛竭而夏亡”的伊洛不是流经洛阳的伊河、洛河,而是流经巴基斯坦的伊水(杰纳布河)、洛水(杰赫勒姆河)。我们可以通过这两条向前推论,这两条河都是大禹治水的河流之一。向后推则是商朝和周朝,这两条河流与《史记 ·周本纪》里的:“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相对应。其实流经洛阳的洛水,《史记· 周本纪》里也做了描述:“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是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把径流洛阳的雒水修改成洛水之后,雒阳才变成今天的洛阳。
当我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中原地区,无条件大规模的养野象的时候,一些人喜欢用河南的简称豫反驳。他们会反问如果河南没有大象,那么为什么河南的简称会是豫,豫不就是大象吗?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豫只是今天对于河南的简称,不代表古代河南也被称为豫。就比如你不能拿今天的朝鲜半岛的韩国,去解读春秋战国时代的韩国。也不能拿今天的朝鲜,去解读商朝末年箕子奔走的朝鲜。更不能拿今天的昆仑山,去解读黄帝时期的昆仑。除非你有充足的证据,而且这种证据要经得起质疑,这些地方的地名几千年来一成不变才行得通。
亚洲象象群
编辑
为什么河南会被称为豫,其实和九州中的豫州有关系。关于九州的由来,《山海经·海内经》做了描述:“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由此可以说明是因为鲧和大禹为了方便治水,特意在大洪水的受灾区划分的九个州。《山海经·海内经》又描写了:“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暗示了鲧和大禹划分九州只是初步计划,鲧因为擅自使用息壤而被祝融杀死于羽山。真正去执行划分九州的工作是大禹,作用就是为了治理尧舜禹时代的爆发的大洪水。
尧舜禹大洪水受灾区
编辑
而大禹治水的河流是哪一条河,《山海经·海内西经》同样做了描写:“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这里的河水是印度河,而禹所导积石山则是大禹为了治水,新挖河道堆积的土石,被《山海经》作者称作禹所导积石山。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印度的印度的拉贾斯坦邦,以及周边地区找到大洪水冲击的痕迹。同时我们可以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水系,找到大禹治水流域的旧河道。当鲧和大禹因为治理大洪水划分的九州,那么大禹划分的九州所在的区域应该在印度半岛。
大禹治水遗迹
编辑
那么为什么中国会出现九州,其实和一本书有关系,这本书就是《尚书》。其中的一章叫做《禹贡》,就是描写大禹治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的河流。至于我们所说的河南的豫,就是由九州中的豫州而来。虽然这章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大禹治理九州值的河流,但是始终没有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就是爆发大洪水的水源来自哪里,是因为雨水还是冰川融水,整章都没有交代。而且我们也无法根据这章的内容,推测出大禹为什么会花十几年进行治理大洪水。第二就是什么样的大洪水,能同时在黄河水系长江等水系进行爆发,因为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很难形成同时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爆发的大洪水。第三就是鲧治水花了九年,大禹治水花了十三年,为什么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们却在中国找不到鲧和大禹治水的任何遗迹。
禹贡九州图
编辑
反观《山海经》描写的爆发大禹在河水(印度河)治理大洪水则不一样,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印度拉贾斯坦邦,找到大洪水的冲击痕迹。同时也可以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水系,找到大禹治水遗留的旧河道。这也解释了大禹印度河水系的方法,就是在印度河水系新挖河道,然后废弃旧河道。至于为什么会在尧舜禹时代突然爆发洪水滔天的大洪水,主要原因是原本向西南流入大海的赤水(萨瓦斯拉蒂河),被人为的改道汇入河水(印度河),河水(印度河)因为无法承载赤水(萨瓦斯拉蒂河)带来的水量,接着就爆了史无前例的大洪水。然后就有了鲧和大禹治水,为了更方便的治理大洪水,大禹把大洪水的受灾区划分成九州的历史。
大禹治水河流图
编辑
所以说鲧和大禹划分的九州在今天的印度半岛,而《尚书·禹贡》里的的九州,只不过是借用了古代九州的名字而已,整体内容和大禹时的九州没有任何关系。这样解释河南的简称豫就简单了,因为大禹时代的豫州在印度半岛,哪里生活着很多大象。而今天河南的豫州只是借用了大禹时代的豫州的名字,这就是为什么河南叫豫,而没有大象的真正原因。而且在古代地名更换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比如大禹时代的冀州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而今天的冀州是河北。商朝末年的箕子朝鲜在今天的泰国,而今天的朝鲜则在朝鲜半岛。从五帝到夏商西周的东海在孟加拉湾,而今天的东海是山东江苏东方的那片海等。
世界大象分布图
编辑
由此可以确定华夏早期有两个九州,一个为了大禹治水划分的九州,这个九州位于今天的印度半岛。另一个则是东周到西汉时期才有的九州,这个九州位于中原地区。而两汉实行的就是九州制,就是参考了《禹贡》里的九州。现在大部分人把东周到西汉时期的九州,错当成大禹划分的九州,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坚信夏商周时期中原有大象的原因。其实不管是豫州的大象,还是《吕氏春秋·古乐》里的“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都是在描写河洛(印度半岛)地区的大象,而不是中原地区自古就有大象的说法。因为从古至今中原地区都是温带季风气候,不管是升温还是降温,都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养育野象的条件。
古代象军
编辑
严格的说在大禹治水划分九州之前,曾经还存在过一个九州,这个九州是天上的九州。《淮南子·览冥训》里描写:“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因为地上的九州是大禹时代才划分的,所以说在大禹治水划分九州之前,地上是没有九州。而《淮南子·览冥训》里的描写的非常明确,先有四极废、九州裂,然后就有了女娲补天,暗示了女娲所补的天就是四极和九州。最有因为女娲补天的原因,于是就有了苍天补四极正的说法,说明女娲用五彩石补天取得成功。
后人画的女娲补天
编辑
而《淮南子·览冥训》提到女娲补天用到了五彩石,这里的五彩石,对应的就是《山海经》里的金属矿产。负责在山里采矿的工作的人,就是那些鸟身人面的山神。这些造型怪异的山神不是他们的本体,而是他们穿戴的工作设备,或者交通工具等。这就是为什么《山海经》会不厌其烦的描写这里有什么山,山里有什么金属矿产的原因,因为《山海经》的主线就是女娲补天而补天用到的五彩石就是金属矿产。《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从这里描写的女娲之肠可以确定女娲来到了地球,暗示了一件事,补天将要成功,已经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的采矿了,众神准备离开地球了。这就是为什么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华夏突然从神权时代转变成夏朝的王权时代的原因。
古人画的人面鸟身图
编辑
所以说华夏曾经一共有三个九州,最早的九州是天上的九州,因为不知名的原因而造成了“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的情况。然后女娲因为不忍心看到生活在天里的人受苦,于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接着就是尧舜禹时代的九州,主要原因是河水(印度河)爆发了大洪水,鲧和大禹为了便于治水,于是把河洛(印度半岛)的受灾区,划分成九个州。而最后一个九州则是中原地区的九州,因为周平王从河洛(印度半岛)迁都雒邑(洛阳)之后,春秋到西汉的士大夫已经搞不清楚,大禹治水的位置和范围。于是有人把中原地区的山川河流,和大禹结合之后,就成了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其实《尚书·禹贡》的作者在写大禹治水的时候,并不知道大禹治理的河流在哪里,他只知道的是大禹为了治水划分九州。
发布于:河南省亿策略配资-股票炒股配资-股票上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